您的位置: 首页  活动预告
 

第十四周文化活动预告

发布日期: 2018-05-28   浏览次数 259

告别期中考试,本学期已经过去大半。过去的一周似乎一直都是阴雨绵绵的天气,不如多多走进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何为儒学——儒学的核心观念及 其多向度展开

主讲人:杨国荣教授

点评人:徐洪兴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时间:528日(周一) 1800

地点:人文楼5303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会长、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

报告摘要:

儒学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作为儒学的思想内核,“仁”和“礼”构成了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之点,并使儒学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学派。在儒学之中,“仁”和“礼”的统一既体现于儒家自身的整个思想系统,又展现于人的存在的各个领域,后者包括精神世界、社会领域以及天人之际。精神世界体现的是人的精神的追求,精神的安顿,以及精神的提升,其具体展开关乎宗教性的维度、伦理的维度,以及具有综合意义的精神境界。在哲学的层面上,儒学所由展开的社会领域关乎政治、伦理、以及日常的生活世界。就人的存在而言,精神世界主要涉及人和自我的关系,社会领域则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更广的视域看,人的存在同时关乎天人之际,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同样基于“仁”和“礼”的观念。要而言之,“仁”和“礼”的统一作为儒学的核心观念渗入儒学的各个方面,儒学本身则由此展开为综合性的文化观念系统,儒学的具体性、真实性,也体现于此。时下所谓心性儒学、政治儒学、制度儒学、生活儒学往往将儒学在某一方面的体现视为儒学的全部,由此难以避免对儒学的片面理解。

 

 

·中法建交中的中国决策

主讲人:姚百慧(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主持人:蒋华杰(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时间:2018528日(星期一)1330

地址: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主讲人简介:

姚百慧,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目前关注的学术课题包括战后美法关系、中法建交、冷战史史料学。在《世界历史》、《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研究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中法建交是无法回避的典型案例。建交过程中,中国在战略设计、策略实施上的务实和独到都能对既有“革命外交”的论述形成冲击。理解中法建交过程中国决策的内在逻辑和外延特征对于整体上把握冷战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至关重要。


  

·“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美学的现代传统

主讲人:杜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时间:2018529日(星期二)15

地点:闵行中文系4330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简介:

杜卫,1957年生,复旦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等高校兼职博导。曾任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和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在中西文化交汇中,王国维等人一方面学习引进西方美学,另一方面激活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并以此初步构建中国美学理论,创立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现代传统:审美功利主义。这个现代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思维和艺术观念。

  

  

·文学的意义生产及其相关问题

主讲人:南帆(福建社会科学院教授)

时间:2018529日(星期二)13

地点:闵行中文系4330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简介:

南帆,1975年中学毕业下乡插队,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七七级),1982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徐中玉先生。1984年到福建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从六个方面讨论与文学的意义生产及其接受涉及的问题,即物质生产与意义生产、历史与人生、关系与结构、词与物、历时与共时、绝对与相对。六个方面共同涉及的主题是: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将要进入的历史语境包含了诸多因素的复杂互动。

 

 

·苏联战后的远东战略:目标和结果

主讲人:沈志华教授

点评人:刘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时间:530日(周三) 1430

地点:文史楼5403室冷战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讲人简介: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在《历史研究》、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代表著作有:《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最后的天朝:毛泽东、金日成与中朝关系》等。  

内容摘要:

一、战后初期苏联在远东地区战略目标的确立。

二、战后初期苏联在蒙古问题上的立场与蒙古问题的解决。蒙古问题的历史背景;雅尔塔会议与美苏关于蒙古问题的交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与外蒙古独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新中国承认蒙古独立。蒙古独立问题对于中苏的不同意义。苏联:安全,中国:面子。中苏面对蒙古独立问题的不同处境。苏联:志在必得,中国:接受现实。问题的实质:衰弱的帝国的必然结局。

三、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二战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与对华战略目标的确立。中苏同盟条约的签署。旅顺和大连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中苏同盟互助条约的结果和影响。

四、战后初期苏联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变化与朝鲜战争的爆发。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

五、总结:战后初期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目标和结果。

 

 

·美国印第安文学和文化

主讲人:Conrad Shumaker(美国中阿肯色大学英语系主任、教授)

时间:2018530日(星期三)15

地点:外语楼319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主讲人简介:

Shumkaer教授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博士,现任中阿肯色大学英语系教授,多年来一直耕耘在美国印第安人文学的研究领域,著有《美国西南印第安人文学:课堂与课堂之外》。Shumaker教授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式,深入到印第安人社区记录印第安人传说与歌谣,同时从印第安人历史与白人历史的交汇处入手,研究印第安文学的特点,从印第安文学的语言表述分析其反抗策略与试图改变其生存状况的努力。Shumaker教授的研究独辟蹊径,在印第安文学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讲座摘要:

按照Shumaker的观点,其实不存在统一的印第安文学和文化一说,因为印第安人说千百种不一样的语言,风俗也很不一样,很难统一归类。但可以说印第安人共享相同的价值观,有着相似的生活目的,从这个角度入手可以描述印第安文化的一些特征以及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区别。

  

  

·晚明基督教研究中的全球史问题

主讲人:夏德明(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教授)

时间:2018530日(星期三)13

地点:闵行校区一教115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讲人简介:

夏德明教授是国际全球化研究与中国学研究中的著名学者。他曾长期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研究所访问,担任专职研究院,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担任全球史和中国史的教师。2011年起,他回到德国,担任不来梅雅克比大学的教授,并兼任德国洪堡大学教授、德国康茨坦茨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院、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2017年起,他到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担任教授。  

讲座摘要:

讲座将讨论17世纪全球化中的天主教会与晚明的国家、社会的伟大相遇。报告人认为17世纪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依赖于知识分子的努力和讨论,而且依赖于一些权力精英的支持。例如,少数民族的认同和以少数民族为基础的政策在中国天主教内部的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报告人将中国晚明时期的基督教历史放置于更大的全球史的背景中,他认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史只是一个更大的全球转型和跨文化相遇的一个方面。而这一转型和相遇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生了。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话语分析

方法:以美朝关系解冻为例

主讲人:郑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主持人:梁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时间:2018531日(星期四)133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主讲人简介:

话语分析法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微观研究方法,其哲学起源为法国后现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关于“权力与话语”的论述,后与批判语言学中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相结合,形成了通过话语分析权力运作的研究路径。讲座以近期美朝关系解冻为例,通过对特朗普总统推文的话语分析,探讨美朝关系解冻特点。 

讲座摘要:

郑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外交学外交形态研究,在当代中国外交、中美关系和政治传播方面有丰富成果。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牛津大学、香港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著有《首脑外交:中美领导人谈判的话语分析,19691972》(2008)等。

 

 

·雅境昭明:中国文化之本质及对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切价值

主讲人:邵科(澳洲西澳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

时间:2018531日(星期四)18

地点:闵行校区法学院楼(原后勤综合楼)408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主讲人简介:

邵則憲,又名科,字煦淳,澳洲八大名校之西澳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英国伦敦大学法学博士。致力于中国文化复兴的研究和实践。提倡从细微处,探究中国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真实大用。

2007年,在澳洲创设中国商法研究生课程,以向外国青年及产业界彰显中国文化正统为其特有风范。课程和顶尖跨国公司及律所合作,曾获得亚太地区最大律所之一的Minter Ellison律师事务所及澳洲联邦教育部赞助,为西方培养了一批紧缺的跨国前沿人才。  

讲座摘要:

中国文化之本质是什么?中国文化复兴研究遇到何种根本之困境?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西方人改变对中国文化的浅见和偏见?中国文化如何切实地参与全球治理?本讲座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绾合,它不啻是潜心治学和修证之所得,亦更是演讲人作为海外中国法律及跨文化创新教育拓荒者的切身经验之总结。

  

  

·文学的真实与历史的虚构——跨文化交流中的异邦想象

主讲人:耿幼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时间:201861日(星期五)13

地点:闵行校区外语楼319会议室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主讲人简介:

耿幼壮,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跨学科研究与文化研究。近年来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翻译的诗学》(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A Poetics of Translation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co-ed.,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6)《敞开的视界——跨文化与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Between East and West / Word and Image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5)、《倾听: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感知范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圣痕:基督教与西方艺术》(台湾中原大学出版社,2009)。 

内容摘要:

古代西方贤哲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表示,诗比历史更真实。在更为宽广的意义上,这句话仍然适用于我们的时代。通过探寻几位东西方思想家、学者、诗人和艺术家在历史时空和和精神世界中的相交相遇,在我们时代的跨文化交流中始终充满了异邦想象这一点将得到说明和阐发。

  


·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何殷震的劳动本体论与二十世纪无政府女权主义

主讲人:Rebecca E. Karl(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持人: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时间:201861日(星期五)13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主讲人简介:

此次讲座旨在回顾中国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何殷震的无政府女权主义思想。在对劳动和女性形象的批判的基础上,何殷震对社会不公的历史根源及其在中国和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再生产中的描述在她的时代是非常先进的,并且这些思想也持续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关。本次讲座是基于2013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瑞贝卡·卡尔、刘禾、高彦颐的集体作品(即《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讲座的内容也是对这一集体作品的延伸。  

讲座摘要:

Rebecca E. Karl(瑞贝卡·卡尔),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就读于纽约Barnard College(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纽约大学、杜克大学,并于1995年在杜克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心进修中文。出版著作《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毛泽东传》、《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与刘禾、高彦颐合著)等。

  

  

  

·透过镜头——摄影主题书展

策展人:张佳音(传播学院14级新闻专业本科生)

时间:522-622

地点:闵行校区图书馆裙楼二楼主题书展区  

书展简介:

本次书展将以“透过镜头”为主题,精选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中的摄影图册、摄影师手记、摄影文论,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审视摄影、了解摄影、思考摄影的交流平台。同时,附上小部分与摄影技法有关的书籍,供希望提高摄影技术的老师和同学参考。

  

  

·“名译名作”主题书展

策展人:黄莺、任莉红、唐小慧、庄旭颖(传播学院17级出版专业研究生)

时间:522-622

地点:闵行校区图书馆裙楼二楼主题书展区 

书展简介:

说到《哈姆雷特》《追忆似水年华》《浮士德》《理智与情感》等外国经典文学,你一定不觉得陌生,但是亲爱的你是否了解过作品背后的译者吗?


-- 下期 · 敬请期待 --